[對話式AI-3] Chatbot的記憶與決策–對話管理篇

聊天機器人的對話管理(Dialogue Management)是為了總結目前的對話狀態,並決定系統該做些什麼。通常分為兩個子模組,負責更新對話狀態的「對話狀態追蹤」(Dialogue State Tracking),其輸入自然語言理解模組所得到的使用者動作,以及過往的對話歷史,輸出對話狀態;以及決定系統動作」的「對話策略學習」(Dialogue Policy Learning),其輸入對話狀態,輸出系統動作。上述的「使用者動作、對話狀態、系統動作」皆可用一個意圖與一組槽位值表示。

對話狀態追蹤(Dialogue State Tracking)

目的是透過「使用者動作」及「對話歷史」更新對話狀態,其對話歷史可能隱含著因資訊不足,經過系統反問使用者後,產生的「多輪對話」內容;有些需求還會參考使用者畫像(User Profile),以補足必要的「個性化資訊」。透過推理和總結上述內容,轉換成簡單的對話狀態(一個意圖與一組槽位值),系統可以將當前的對話狀態映射成更完整的表示(Representation)。為了考慮自然語言的模稜兩可、語音辨識或自然語言理解模組產生的失誤,根據可能正確的使用者動作數量,可進一步分成只考慮置信度最高的1-Best,以及考慮多個使用者動作與置信度的N-Best方法;常用CRF、RNN、LSTM模型追蹤序列。

對話策略學習(Dialogue Policy Learning)

目的是透過「對話狀態」決定系統該做些什麼,如果對話狀態的意圖在系統能夠提供的服務項目之內,系統會檢查槽位值是否齊全,然後使用其內容查詢服務API,以得到關鍵答案或內容;若對話狀態的意圖不明,或其符合特定服務但槽位值有缺失,系統應該主動向使用者提問,透過多輪對話及對話狀態追蹤來蒐集足夠的資訊。最後將關鍵答案或內容封裝到系統動作中,以一個意圖及一組槽位值代表,提供給自然語言生成模組(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對話策略的實作方法

  • 基於規則( Rule-based )的方法,透過編寫明確的規則,來建立各種槽位狀態下,使用者動作所對應的系統動作,此種方法無法處理不確定的狀態,且需要手工編寫大量規則,僅適合特定領域的簡單場景。
  • 基於有限狀態機(Finite-State Machine, FSM),此種方法又可分為「以點代表槽位狀態,以邊代表系統動作」,以及「以點代表系統動作,以邊代表槽位狀態」兩種方案;槽位狀態可分為有或無,系統動作則是詢問槽位或最後回答兩種,為避免置信度過低,也可以增加動作請使用者二次確認。由於前者在槽位增加時,會使狀態數量急遽增多,只適合資料驅動的方式;若要以手工建置會建議採用後者。採用有限狀態機的優點在於實作簡單,且容易理解,缺點是每個狀態和動作都要手工設計,不利於複雜場景。
  • 基於統計(Statistical-based)的方法,通常採用馬可夫鏈(Markov Chain)將對話過程表示成決策過程,而系統在每個對話狀態中決定下一步動作。採用馬可夫鏈的優點在於只需要在決策過程中定義槽位狀態與系統動作,就可以自動學習到狀態的移轉關係,也可在過程中導入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與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缺點是同樣需要手工設計,不利於複雜場景。
  • 基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方法,輸入使用者動作及相關特徵,輸出對應的系統動作,以訓練深度類神經網路模型。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需要大量訓練資料才能夠取得效果,目前實際應用上還難以滿足此須求。

對話管理的具體流程

  1. 自然語言理解模組取得使用者對話「推薦我一家台北的餐廳」,此時會偵測使用者意圖及識別命名實體,並將結果封裝成使用者動作(意圖=推薦餐廳, 地點=台北),得以將自然語言映射成簡單的語意表示。
  2. 對話狀態追蹤模組透過使用者動作(意圖=推薦餐廳, 地點=台北)更新當前的對話狀態,然後在地點填充常用的預設值,並透過使用者畫像補充用餐的個性化資訊,最後輸出對話狀態(意圖=推薦餐廳, 地點=台北公館, 口味=喜歡吃辣)。
  3. 對話策略學習模組得到對話狀態後,發現其意圖在系統能夠提供的服務項目之內,但還缺少了用餐時間,系統應該反問使用者;所以輸出系統動作(意圖=對空白槽位提問, 地點=台北公館, 口味=喜歡吃辣, 時間=Null)。
  4. 自然語言生成模組執行系統動作,產生問句向使用者提問欲用餐的時間「你想在什麼時候用餐呢?」。
  5. 自然語言理解模組取得次輪的使用者對話「明天中午」,再次偵測意圖及識別命名實體,得到使用者動作(意圖=不明, 時間=2020年3月30日12點)。
  6. 對話狀態追蹤模組參考使用者動作及對話歷史,更新當前的對話狀態(意圖=推薦餐廳, 地點=台北公館, 口味=喜歡吃辣, 時間=2020年3月30日12點)。
  7. 對話策略學習模組利用對話狀態及對話歷史,蒐集餐廳推薦服務的必要資訊,透過查詢服務API得到答案後,封裝成系統動作(意圖=推薦餐廳, 地點=台北公館, 口味=喜歡吃辣, 時間=2020年3月30日12點, 餐廳=右手餐廳, 類型=泰式料理)。
  8. 自然語言生成模組執行系統動作,產生具體答案「建議你明天中午可以到台北公館的右手餐廳享用酸辣的泰式料理」。

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了解決基於深度學習的對話管理方法,在訓練資料上普遍不足的問題,業界已嘗試使用N-Shot Learning在小樣本下進行訓練,或使用Zero-Shot Learning在沒有任何訓練資料的情況下,進行現有模型的遷移與補全,以及在馬可夫鏈決策過程中,導入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與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建立獎懲與持續學習的機制;也有學者將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應用在自然語言處理上,透過結合強化學習的SeqGAN讓兩個模型相互博弈,以學習到最強的對話策略。

參考文獻

[對話式AI-4] Chatbot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雖然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領域,深度學習的導入仍然處於發展初期。

以聊天機器人(Chatbot)來說,自從圖靈測試在2014年被聊天機器人Eugene通過後,加拿大學者改進測試的缺失提出了威諾格拉德架構挑戰賽(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也是目前最具權威的AI競賽。

該競賽的第一輪是代詞消歧問題(Pronoun disambiguation problems)。舉例來說,當人類分析句子時,會用經驗來理解指代的對象:

  • 市議會拒絕示威者,因為他們害怕暴力。
  • 市議會拒絕示威者,因為他們提倡暴力。

而這個選擇題只有兩個答案,代詞”他們”是指”市議會”還是”示威者”,AI應該要指出在第一句說的是市議會,第二句說的是示威者,從問題上可以發現,系統無法透過這段話的上下文進行理解得到答案,這在傳統實作上必須透過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進行推理,或使用深度類神經網路模型,要通過比賽拿到獎金25,000美金,準確率(Accuracy)必須達到90%以上,但目前最好的成績只有58%,遠比人類低得多。

除了上述根本影響Chatbot問答品質的問題,還有幾個難題仍未被突破:

  1. 通用的模型架構(Universal Model Architecture):為了整合語音辨識、詞法分析、句法分析、語意分析、深度學習,答案搜尋,對話管理、自然語言生成和語音合成等模組,確保其相容性,當前Chatbot架構與模型相當複雜,管理較為困難,如何研發通用的架構與模型,是未來所有同業的發展目標。
  2. 情感計算( Affective Computing ):從分析文本的情感 (Sentiment Analysis)到辨識人類情緒的情感計算,例如開心、生氣、哀傷等;可以讓Chatbot與人交互時更有溫度,是目前產學界熱門研究方向。
  3. 開放領域(Open Domain):現在的Chatbot只能做好特定領域的工作,如何建構開放領域的知識,甚至不需要人工建構知識,讓機器自學習,也是產學界正在努力的方向。
  4. 端對端 ( End to end ) :不經過傳統的模組串聯,利用深度學習 ( Deep Learning ) 建立端對端的簡潔模型;達到輸入原始資料後,可直接得到想要的輸出結果,但與此同時還要支援多輪對話管理、上下文情境及知識圖譜推理,避免安全回答,甚至是保持Chatbot個性的一致性,正確的進行指代消解,這些挑戰都是產學界近期的目標。
  5. 基於生成的模型(Generative Model):目前自然語言生成技術 ,可分為基於檢索、基於範本及基於生成兩種方法,三者都可以導入深度學習技術,目前以基於檢索及基於範本為業界主流;雖然深度學習Seq2seq模型非常適合產生文字,但此基於生成方法尚處早期的發展階段,空間和時間複雜度高,實際應用效果不佳。

[對話式AI-7] 預訓練語言模型比較(ELMO、BERT、GPT-2)

預訓練(Pre-train)語言模型可用於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的命名實體識別(Named Entity Recognition)、問答(Extraction-based Question Answering)、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文件分類(Document Classification)、自然語言推理(Natural Language Inference)等任務。

以及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的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自動摘要(Automatic summarization)、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資料到文本生成(Data-to-Text Generation)等任務。

本文透過列舉時下主流預訓練語言模型的特點,介紹最具代表性的ELMO、BERT及GPT-2模型;用最簡短的文字敘述,讓大家能夠輕易比較出差異。

ELMO(Embeddings from Language Model)

  • RNN-based Language Models
  • 透過一堆句子訓練,不需要標註
  • 預測下一個Token
  • 從RNN的hidden layer取得Contextulize word embedding
  • 從正反向embedding接起來就是上下文的embedding
  • 最後把每一層的embedding都加起來,再由後續任務學習到加權參數
  • 94M個參數

Source: https://arxiv.org/abs/1802.05365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 屬於Transformer的Encoder
  • 只需要訓練Transformer的Encoder(輸入輸出一對一)
  • 透過一堆句子訓練,不需要標註
  • 給一個詞序列,每一個詞都會吐embedding
  • 中文更適合用字為單位,因為用one-hot encoding詞太多了;常用中文字約4800個,中文詞則比這個高數倍
  • Masked LM: 輸入詞序列中隨機15%的詞被換成特殊的Token [Mask],並做預測
  • 預測下一個句子: 引入[SEP]代表兩個句子的交界,及[CLS]代表輸出分類結果的位置
  • 上述兩種方法都是把抽出來[Mask]或[CLS]的Vector丟到Linear Multi-class Classifier去預測詞
  • 以上兩種方法要同時使用
  • 340M個參數

Source: https://arxiv.org/abs/1810.04805

GPT-2(Generative Pre-Training)

  • 屬於Transformer的Decoder
  • 預測下一個Token
  • 40GB的文本訓練出來的
  • 可以做到Zero-shot Learning,不需訓練資料,做到Reading Comprehension(F-score=55接近Dr.QA)、Summarization(跟隨機差不多)、Translation(跟隨機差不多)
  • 1542M個參數

Source: https://d4mucfpksywv.cloudfront.net/better-language-models/language_models_are_unsupervised_multitask_learners.pdf

[對話式AI-8] 研發部門與開發流程介紹

本文以筆者所任職的公司為例;在不涉及公司機密的前提下,介紹人工智慧產品研發的「相關部門、開發流程及工作內容」,為大家揭開AI產業的神秘面紗。

公司主要業務是為電信、金融、政府及電商等領域,導入AI技術、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技術、系統整合及平台建置,最常幫一些大型機構建置Chatbot及呼叫中心等系統,協助提升客戶服務,並降低人力需求。

AI公司的組織架構

一般AI公司研發中心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舉例),橫向為各部門名稱,縱向為組織架構:

  • 研究院 / 知識研究部(理論及算法研究)
  • 自然語言理解NLU研發部 / 語音引擎研發部(算法研究及應用)
  • 基礎產品研發部 / 雲端平台研發部(引擎應用)
  • 產品測試部
  • 解決方案部(產品包裝)
  • 專案實施部(產品應用及二次開發)

AI產品的開發流程

  1. 研究院負責與大學院校合作,閱讀論文並研究前瞻技術後,將研究成果提供給NLU / 語音研發部。同時通報專利申請單位,將有價值的技術註冊成專利。
  2. NLU / 語音研發部將研究成果,實作成底層引擎,並將其轉交給基礎產品研發部。同時通報專利申請單位,將有價值的技術註冊成專利。
  3. 基礎產品研發部負責市場調查、設計產品,並撰寫前後端邏輯,將引擎包裝成Chatbot / 推薦系統(Recommender system)等產品。同時通報專利申請單位,將有價值的技術註冊成專利。
  4. Chatbot / Recommender等產品的基本內容及行業知識,由知識研究部負責建置,如標註資料、建置知識、知識圖譜、預置行業包等。
  5. 解決方案部負責將Chatbot / Recommender產品的各項能力,打包成各個行業的解決方案,提供給業務單位兜售。
  6. 如果客戶有興趣,專案實施部會使用該Chatbot / Recommender等產品 / 解決方案,為客戶無償做POC(Proof of Concept);如果客戶滿意其成果,就會為後續開發簽約付錢。
  7. 專案實施部再根據合約內容完成Chatbot / Recommender等系統建置及介接API等二次開發工作,並提供售後維護服務。公司每年再收取License、維護及再開發費用。

AI產業的工作內容

若你有志投入AI相關產業,可以往以下幾種部門走,但著重的技術都不同:

研究院

一般使用Python語言及TensorFlow、PyTorch及SKlearn等框架研究算法(Algorithm),如語音辨識(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分詞(Word Segmentation),詞性標註(Part of Speech)、句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對話管理(Dialogue Management)、自然語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及語音合成(Text to Speech)等。

NLU / 語音研發部

由於Python不適合用於大規模平行計算(Parallel Processing),這裡常使用Java語言,Mahout、Deeplearning4j等框架在Hadoop及Spark上實現算法、引擎、訓練及部署模型。

基礎產品研發部

這裡就比較沒有局限了,什麼語言和框架都可以用,譬如使用Go語言及Gin框架,撰寫後端邏輯,將底層引擎包裝成產品;以及使用Javascript語言、React或Vue等框架開發前端。

專案實施部

根據客戶需求選擇語言及框架,透過Chatbot / Recommender等產品 / 解決方案為客戶二次開發,並提供售後維護服務。

基於深度學習的推薦算法調研

年底因為工作任務,調研了幾篇推薦系統 ( Recommender System ,以下簡稱RS) 的論文;我寫碩論時還不流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以下簡稱DL),轉眼間DL已經成為顯學,近年發表的推薦算法也都是基於DL的研究,我也已經應用在業界的專案中,並獲得了一些進展,但對DL應用在RS的普遍成效,我也是相當好奇。

趁著還記得調研的內容,在此以ACM RecSys 2019最佳論文「Are We Really Making Much Progress? A Worrying Analysis of Recent Neural Recommendation Approaches」為基礎,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讀後總結:

  • DL應用在電腦視覺CV和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相當成功,但在其他方面不如預期。
  • 2015到2018年RecSys, WWW, KDD, SIGIR頂級會議共有18篇DL論文與top-n推薦有關,可重現的實驗有7篇,比例約39%;也就是61%的實驗無法重現。
  • 通常做為baseline的方法有非個性化TopPopular、協同過濾CF的ItemKNN、UserKNN、P3alpha、RP3beta,混合的ItemKNN CF + CB,以及機器學習ML的SLIM。
  • 論文作者重現這7個實驗,驗證其進展是否真實,發現DL方法,效果並沒有上述經典的啟發式方法好,在7篇論文中只有1篇優於上述baseline方法,但只是在部分情況下超越。
  • 論文作者認為導致此結果的原因,是這7篇論文挑選了較差的baseline方法和參數、所選擇的測試資料epoch次數不同,甚至有實驗程序不同導致評估錯誤。

個人心得:

  • 為了驗證這幾年的進展,論文作者使用公開資料集作為可重現條件之一,從18篇論文中挑選了7篇重現實驗,但目前的公開資料集有資料量不夠大,矩陣比較不稀疏,以及特徵少等特色;此種資料集並非DL的強項。
  • 公開資料集大多出於學術界,其大小與特徵豐富程度遠低於業界的系統;所以論文作者的結論,以及DL在商用資料集的表現,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參考資料:
https://dl.acm.org/authorize?N684126
https://arxiv.org/pdf/1907.06902.pdf